信息时代带来三种关系变革,催生全新的互联网精神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已经发展多年,特别是在最近十几年里,孕育了很多很多的暴富神话、传奇人物以及数不胜数的极致产品,眼花缭乱的创新模式。在我们一起追捧互联网的这些年里,我们自己,以及这个商业社会都在被互联网改变,由外在的形态,向内在的本质逐渐过渡。这种改变集中体现在产品、组织和人才这三点,我们去看一看,互联网改变了什么,我们又将会变成怎样?
     
    >>>>第一个变化,优秀的产品标准变了,即由功能型产品转变为服务型产品。
     
    传统工业化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比如电视机,汽车,手机等等,这些产品的卖点恰恰就是其所具备的功能上面,能够解决人们看节目,出游和通话的问题.工业化时代产品基本都是功能型产品,功能型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有用的功能。
    但是到了信息化时代,产品本身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没有人会认为苹果手机战胜诺基亚,是因为后者的功能不全,质量不硬所导致。用过苹果手机的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操作简单,界面舒服,构成了用户良好的体验感受,而体验本身与产品的功能多寡并无直接关系,传统评价产品好坏的标准不再适用了。产品增加了服务的功能,转化为一种体验服务送给用户。以游戏为例,像Temple Run、Fruit Ninja、Angry Birds以及最近的打飞机、神经猫这类火爆一时的小游戏,其特点都是简单易操作,能提供给我们一种简洁舒适,随时都可以拿过来消磨时间的消遣方式,非常符合现代人时间碎片化,注意力稀缺的特点。这就是服务型产品带来的变化。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体验式服务,而不仅仅是全面的功能。
    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大卫?艾克认为,一个客户体验产品或服务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功能性,客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想从中得到什么;第二是清晰性,即你的产品和服务能给他或者她提供什么样的感觉;第三是自我表达,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使他或者她成为什么。如今像苹果、小米等服务型产品,追求的正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情绪和无以言表的效果
    服务型产品大行其道,让传统营销理念出现了深刻变革。如果说过去的营销理论聚焦的问题就是如何向尽可能多的客户推送产品,那么在互联网时代,营销更多时候是在围绕一部分用户,建立忠诚度较高的社交圈子。网上销售打破了传统广设渠道的营销思维;饥饿营销也颠覆了尽量满足客户需求的传统概念。最后,像罗永浩发布会说故事,罗振宇喊着伟大商业模式试验,就是更高一级的营销手法,即卖产品先要卖情怀。体验营销,粉丝经济,免费模式等等新营销理念不一而足,也就是常说的互联网思维。
     
    >>>>第二个变化,优秀的组织标准变了,即由机器化组织转变为生态化组织。
     
    传统工业化时代,几乎所有的公司组织都是科层制或者官僚化组织,这种组织有固定的制度,流程,生产方式,每个岗位都明确的职责范围。大家就像是螺丝钉和齿轮,被严丝合缝的整合进一步运转的机器。这部机器以不变的模式不断生产标准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如果在一个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这部机器将会无往不利。但是互联网打破了这种确定性,带来了个性化的需求和多元化的产品服务,而这些必须要求企业与客户的深度互动与随机应变才能完成,机器化组织只能解决既定问题,但无法应对当下的变化。于是,在互联网程度较深的领域,新兴的组织形态出现了,在这类组织中,每一个小团队或者员工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外部环境自行做出最优的判断,不断地改变自身适应环境,最终整个系统在渐进式的进化中,去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影响,这种类似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组织形态,我们叫它生态化组织。当机器化组织的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时候,往往导致整个机器停止运转。但生态化组织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组织,能够有充分的资源去及时相应外界的变化要求。
    维基百科就是比较典型的自组织形态体,每个网民都可以自发的成为词条的撰写者和修订者,虽然大家看似是杂乱的布朗运动,但却有着同一目标。如今这种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已经开始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比如中国电信在推进的“划小核算单元”的改革,华为任正非提出的“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
    生态化组织的出现,让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挑战。传统管理模式服从于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是以机器为中心的管理,员工成为机器系统中的“配件”,人被异化为“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互联网减弱了信息传递成本,极大弱化了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自内向外的信息流动,让企业之外的群体(包括用户、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容易的与企业内部发生交互作用,过去依靠企业内部合作的组织活动开始以外部市场交易的形态存在。另一方面自上向下的信息流动,导致员工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协作更加强化,权威主义开始消融。因而,互联网时代配合生态化组织的新管理模式,即去中心化管理、分布式管理越来越多。管理即控制、计划的思想不断在弱化,反而协调,授权的思想日益得到推广。
     
    >>>>第三个变化,优秀的人才标准变了,由专家式人才转变为跨界式人才
     
     
    有句话叫“业精于专”,在某个细分领域下足功夫,日积月累便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提高效率的理论,在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化大生产将工作做了非常细致的分工,几乎每一个细分工作都有专业标准以及专业人才,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也是着眼于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细分领域提供标准化的技能培训,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在传统商业社会,各行各业彼此独立发展,这种专家式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但是互联网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流动起来,看似厚实的行业壁垒在信息洪流之下也变得脆弱不堪,于是行业融合,领域交互成为了新趋势。一批在甲行业深耕的商人,转眼间跑到乙行业兴风作浪,玩起了颠覆。最典型莫过于手机行业,早前的乔布斯,后来的雷军,到最近的罗永浩,本都是手机外行人;当然,作为最具扩散性的群体,互联网人才也开始向传统行业渗透,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到后来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视、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汽车等等。跨界整合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横向创新力,被怀揣改变世界,颠覆规则的创业者所孜孜以求。
    跨界人才的热潮出现,说明了我们自身的学习和社交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首先,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无线通信和智能终端让信息的接收也实现随时随地,我们能够及时、广泛,无边界的接触信息,由此各类专业知识也脱离了学校课件设置和课堂容量限制,能够实现在线传播。像MOOC在线课堂、slideshare等分享网站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基本的通才。其次,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也成为互联网流量的最主要来源,过去只限于家庭、组织内部的知识传递,变成了无国界的网络社交互动,文化交流由地域封闭性、内容局部性,变成更加开放,互通、全面和及时,教育与社交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也方便了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在学科边缘,行业边界之上不断地摩擦出创新的火花。可以预见,未来的跨界式人才,将会随着互联网深入更多行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假以时日,活跃在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创始人,将会是那些根本没有本行业原始背景的外行人,特别是互联网人。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改变,突出表现在诸如产品、组织和自身成长几方面,但在这背后,实际反映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关系模式,即人与物、人与人和人与自己三种关系,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网络世界中,未来我们用互联网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用智能化的工具去满足物质需要,用社交化的服务去满足精神需求。最后,驱动我们不断进化的内核,是植入我们内心的全新的互联网精神。